15291784736 全国服务热线:

上一张 下一张

行业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新品种”不一定就是好品种

发布时间:2020-12-21 19:33:15

       “新品种”不一定就是好品种

在风口上,狗都可以上树 在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历史上出现过N多次的发展热潮。改革开放后直至本世纪初。这场历时近40年的发展热潮,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水果生产国、最大苹果生产国等一系列称号。这期间先后出现过多次风口比如北海道9号苹果热、粉红女士、北斗、澳洲青苹果热等等不一而足,推出的新品种更是不计其数。

苹果园.jpg

无携带病毒苹果园

苹果树苗.jpg


无携带病毒苹果树苗图片

当风口来临时,人们争先恐后地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去得到新品种的苗木或接穗,往往不惜重金,有的新品种一株苗木卖到几百元,一个接芽卖到10几元都不稀奇,每一次的风潮都伴随着一批品种率先获得者和育苗者成为土豪,同时伴随着一大批果农因为盲目栽种未经试栽验证的品种而遭受损失。

苹果苗.jpg

无携带苹果苗图片

经过几年的观察,有的品种被发现存在生理缺陷,比如北海道9号,由于霉心病严重,病果率很高,逐渐被淘汰;北斗一方面果个大中心空,另一方面其生产技术复杂,而这类物质的使用技术苛刻,很多果农掌握不好。为何这种运动式的发展热潮主要在中国反复出现?简单分析起来,这与我们的国民性有关。我们特别爱随大流,从众心态,或叫羊群效应。也与我们穷怕了有关,都急功近利,急于致富发财,品种选育者或引种者不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有一定地域和时间跨度要求的试验示范,以便发现品种的缺陷。所以几十年来我们推出的新品种中只有极少数几个经受住了时间和生产实践的考验成为真正的好品种。

新品种不一定就是好品种 新品种的选育,需要专门的知识与技术,长时间的劳力投入,以及大量的经费保障。所以过去一般都是专业研究机构或大学才有能力做,但近年来出现了研究所、大学、果树专业户齐上阵的局面。搞个杂交试验只要F1代在某个方面与原父母本有区别,或在果园里观察到有的果实个大了、色红了一些,对其他诸如丰产性、品质、抗逆性、适应性等未做长时间严格试验,起个名就是成为新品种,很多甚至不去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或登记就推出。科研教学者或为了申报成果晋职称,或为了育苗尽快卖钱。所以,造成了尽管近年来我国选育的成百上千的新品种,可在生产真正推广开的几乎很少。

引种也是如此。如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的日本苹果品种北斗,90年代引入的日本苹果品种北海道9号(HAC-9)未经过严格的区试就盲目推广,一些地区已发展到一定面积才发现品种本身有难克服的缺点,于是砍树,改接,走了许多弯路。

烟富10号苹果.JPG当下人人都在培育和引进新品种,其实是这种风潮的延续。好像一夜之间就冒出了数以百计的“新品种”,几乎每家售苗单位都推出了自己选育的新品种,名目混乱,一物多名,比如苹果品种红星,有老红星、新红星,花牛等。果农为了求新在建园时总是希望栽最新的品种。错误的认为:新品种就是好品种。对越是没听说过的越感兴趣,发展劲头越足;越是绕口的洋名认为越好,新品种拿到后不经试验,直接大面积应用。盲目求新的结果是直接的经济损失,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几十年了,经过生产检验、各方面性状都算优秀的苹果还是烟富着色系,红星系、金帅系、嘎拉系等等这些。国内国外水果主产区大致如此。而大量的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面积却甚少,尽管宣传的很好,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果农需要改变“新品种就是好品种”的错误观念,以果品市场上品质好、售价高、有良好口碑、经过生产检验的品种为主栽品种首选,不要过度求新、求变、要注重品种的综合性能,即有好的果形、色泽又有好的口感和果实内在品质。这样才能在几年结果后,取得较好收益。


!--footer start-->